作者:紅餐網 時間:2023-10-19 08:37:48 瀏覽次數:
餐飲行業有一條被普遍認可的規律——“創新破萬卷”,海底撈就是這一規律的踐行者。從演唱會門口“撈人”,到在夜市擺攤,再到提供洗頭服務...今年,海底撈屢次憑借“新玩法”刷新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認知。
在“第三屆中國餐飲品牌節”上,海底撈輪值首席運營官邵志東分享了海底撈創新背后的邏輯。
△ 海底撈輪值首席運營官邵志東
創新是為了適應世界的變化
創新來源于世界的變化,我們的顧客在變,我們所處的大環境在變,相關的技術也在變。
我是學IT出身的,這幾年海底撈在搞私域運營,講到流量池、私域的時候,我突然發現,曾經遙不可及的互聯網技術現在居然深入到我們的運營當中,和我們緊密結合了,如果不懂這些技術,就沒法干下去。
我們的員工也在改變,海底撈有1300多個店長,“00后”的店長已經出現了,估計再過幾年“10后”的店長也會出現。和他們溝通時,我能感受到隔代,員工的管理難度在變大。
同時,企業也在變,2010年我進入海底撈,那時我們還只有50多家店,現在已經1300多家店了。企業在發展,我們逐漸從一條小魚變成一條大魚,最后變成了鯨魚,扎上一針過了一個月才會突然說好痛,反應比以前遲鈍了。
在企業這樣的規模下,不出現官僚化,能夠讓自己的執行力更強一些,反應更敏捷一些,離不開創新這個話題。
餐飲行業是一個紅海,現存的相關企業就有1100多萬家,今年上半年就開了77萬家,所以企業要活下來、活得長,非常不容易。
之前,一位麥肯錫的專家跟我說,西方的餐飲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0-30年,中國的餐飲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-3年。海底撈馬上要30周年了,怎么活下去?
創新,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話題。我們都說要“以不變應萬變”?那不變的是什么,變的又是什么?如何在變化當中不斷創新,可能是我們每個餐飲人都要去思考的。
比如,疫情期間,人們不出來吃飯怎么辦?以海底撈為例,在去年的時候,海底撈的外賣、社區運營獨立成一個部門,叫社區營運事業部。我們的社區營運事業部創造了海底撈歷史上利潤最大的一年,這是一種變化。
再比如,很久以前海底撈內部基本是不做營銷的。2014-2015年的時候,有人問我們,海底撈的微博熱搜這么多,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?我說,那不是海底撈做的,如果要制造熱搜,海底撈肯定只會制造正面的熱搜,根本就不會有負面的熱搜。
很長一段時間里,海底撈內部沒有市場部,也沒有營銷部。后來才建了品牌部,前年又成立了營銷部。我們發現沒有這些部門真的不行,時代變化了,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改變了。舉個例子,十多年前我們拉顧客要去掃樓,現在就不用了,直接用私域發信息觸達。
創新三步法
精準洞察、快速響應、不設限滿足
關于創新的思路,我總結了三個點供大家參考。
第一個點是要精準洞察。所有的創新都應該來源于顧客的需求,如何去精確地洞察顧客的需求,這是一門挑戰。
其次就是快速響應。舉個例子,只有1家店的時候,我們下達一個任務后,大家馬上可以說干就干,但如果有1000家店,我們今天下了任務,怎么保證到了晚上所有的店都干了,這是很復雜的事情。
最后就是做到真正滿足顧客的需求,做到不設限滿足。
以演唱會為例,3月份我負責海底撈北京大區的工作,有一天我們的工作人員跟我說北京會舉辦一場演唱會。我就在想,演唱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景,這個場景里顧客的需求是什么?我們能為顧客提供什么?將顧客需要的,我們擅長的,友商沒有的,三者畫一個圈,中間就是我們創新的點。
首先,顧客需要:參加完演唱會想吃飯,或者是看完演唱會的高漲情緒還沒消解,要找個地方繼續嗨,這是他們的主要需求。
第二,我們擅長的:海底撈經營夜宵起碼有20年了,我們有門店營業到凌晨3點,也有門店營業到7點,很多門店還有專門的24小時電梯等等,做夜宵,是我們擅長的事情。
第三,友商沒有的:晚上12點演唱會結束之后,顧客能選擇的餐廳不是很多,競爭不是很激烈。
這種情況下,我們說演唱會的場景能不能去做呢?鎖定了顧客的需求,做的時候能不能快速響應呢?對海底撈來說,其實挺難的。有演唱會這個需求,要派一個大巴去演唱會區接送這件事,在海底撈內部要通過是比較難的,比如派大巴,萬一出了車禍怎么辦?我們要承擔責任,店經理會說這確實不能干,風險太大了,于是就沒法干了。
當企業做大的時候,每個部門都會想發揮自己的作用,組織想快速響應確實很難,特別是像海底撈這樣一個大企業,挑戰更大。
后來海底撈是怎么突破的呢?北京門店第一次接待演唱會顧客,是店經理堅持說要干,我說那你去干吧。他們干了之后,其他區域的門店就開始模仿和學習,最后就變成了門店的“標配”,形成了一套規范的標準流程,有演唱會的時候,門店按照已有的流程經驗去做就可以了。
最近我們有門店去夜市上擺地攤了,還有門店做起了洗頭服務,這些事都是門店自發的創新。創新來源于務實的工作,這種業務創新肯定不是從總部自上而下的,都是門店和區域經理根據自己市場的反應來做的。
越貼近炮火槍聲的人,越有敏感度,他們應該有權做相應的決策。
海底撈的洗頭服務就是店長自己的創新,一不小心就火了,當天的曝光量超過1億,屬于特級創新,我們給店長發了獎金。
門店怎么想到去夜市上擺攤,怎么想到提供洗頭服務,這確實挺令人匪夷所思的,但他們確實想到了,也確實去做了。海底撈鼓勵大家創新,只有兩條紅線不可以碰,第一是食品安全,第二是顧客滿意度,在此基礎上大家可以大膽創新。
再比如冰封玫瑰,4月份有一個員工想到了做冰封玫瑰,然后火了,之后其他店紛紛模仿。8月份的時候,我把她找出來了,給她發了一個二級勛章。還有海底撈的露營店,露營店是上海、武漢區域自己創新的,那會“露營經濟”大火,就不斷打磨,探索露營場景。
織創新是根源,制度創新是保障
對餐企而言,如何去做創新?如何能夠鼓勵具體的創新?
我們認為,創新分為五種:菜品創新、業務創新、制度創新、技術創新、組織創新。如果把技術、業務、產品歸成一類的話,這些創新的背后基礎都是制度創新。制度是保障,制度的背后是組織,組織創新是最具有挑戰性的。
組織創新是根源,制度創新是保障,業務創新是表象。
如何激發員工去創新,背后要有相應的制度創新支撐。創新來源于務實的工作,要激發每一個員工,每一個店經理,每一個區域教練不斷地圍繞他們的業務去展開創新工作,總部在制度方面就要有相應的保障。
以海底撈為例,每個月我會收到5000-6000條創新,我的主要任務就是聯合評審會,在這五六千條創新中找出哪些是A級創新,哪些是B級創新,哪些是C級創新,哪些是特級創新,然后給他們發獎,激發他們的熱情,激發他們創新的積極性,讓每個人都有想方設法滿足顧客需求的熱情。
激發員工去創新,組織架構上也要有相應的調整。過去三年,海底撈的組織架構是比較僵化的,反應不夠迅速。今年年初我們做了調整,以區域化成立教練組,直接面對店經理進行管理,教練真正承擔起區域管理的責任,形成了一個保證裁判員、教練員、運動員的三角結構。
店經理是“運動員”,任務就是服務好顧客,保證顧客滿意度和員工努力程度。教練作為教練員,核心任務是培訓、輔導和賦能店經理,讓店經理們的工作更加順暢。總部作為“裁判員”,就要找到一個相對公正公平的績效考核方法。
總的來看,“變”是必須的,不變的是對顧客滿意度和員工努力程度的追求,這是海底撈這么多年一直堅守的。如何讓顧客的消費體驗超出預期,如何讓每一個員工能在海底撈這個平臺發揮自己的價值,實現海底撈“雙手改變命運”的價值觀,這是一種挑戰。
從前期的計件工資到后來的師徒制,到最近探索的量化考核和管理,每一個點,每一個時期,每一個階段,企業都會遇到不同挑戰,如何及時調整員工的激勵機制,是我們需要去做的工作。當然,我們永遠沒有做到最好,每個階段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,我們也一直通過積極 求變來應對。
明年海底撈成立30周年了,如何讓組織持續保持活力,讓海底撈在擁有鯨魚的身體的同時,擁有鯊魚的靈敏性,需要我們從上而下、想方設法探索。
世界在變,環境在變,技術在變,顧客在變,員工在變,海底撈唯一不變的是對顧客滿意度和員工努力程度的追求,對“雙手改變命運”價值觀的堅守。
參加報名電話
133-8115-6916
133-8115-6916
媒體合作QQ
2932564691
北京市朝陽區朝陽路69號院1號樓1-604室 100123
關注微信